《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研究》阶段实施计划
姚冬梅
时代不断地发展,知识不断地更新。学生从学校获取的知识仅仅是一个基础,不可能享用一辈子。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还将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一、课题的界定
“阅读能力”是指小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能有效地阅读文章,有质量地读懂文章及其它课外读物。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和运用能力。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认读能力是理解能力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只有认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促进理解能力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只有理解、鉴赏透彻全面深入,评价才能深刻、犀利有针对性。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任务:
(一)研究目标:
1.使我校四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整体提高。
2.使我校四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不断总结方法,语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普遍提高。
3.探索出一套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具体策略,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二)研究任务:
1.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整体提高。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究、反思,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系统的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形成一套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具体策略,以指导今后的实践。
三、课题研究内容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让小学生在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保持“乐阅读、主动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持续发展地阅读”,形成一种自身的能力,并保持这种健康良好的阅读状态。
四、课题研究方法与途径
1.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罗杰斯指出: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学习中去。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其次,以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宽松民主的氛围为基础,以灵活多变,富有情趣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兼以采用适当的阅读交流活动,想方设法,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内驱力。
2.扩大阅读面,培养阅读能力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固然以课内学习为主,但光靠课内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拓宽小学生课外阅读,无疑是当前小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
3.教给阅读方法,巩固阅读能力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完成阅读的途径和手段,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主动获取知识,才能当好真正的主体。因此,必须体现教与学的交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理论探索法
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不断梳理课题理论,为实践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并在教育实践研究中完善课题理论。
2.调查法
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能力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3.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4.行为研究法
在课题展开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对学生所表现出来学习状态进行分析、研究,从现象中找寻规律,分析其成因,获得解决方法,从而得出结论。以这样的模式将课题研究推向深入。
5.个案研究法
在研究中有选择地收集一些有典型的案例,围绕研究主题进行研讨。捕捉研究中的亮点,即时予以记录、提炼、推广。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掌握有效阅读方法,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我们会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科研活动。